赖维平 今天是“八一建军节”,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九十八周年的纪念日。 屈指算来,我退役三十六年了,从部队带回家的东西仅存三件:一件军用棉大衣;一件军用马裤呢大衣,一件离开部队三十六年了,再军用马褡子。棉大衣是提干部后按期发给,马裤呢大衣是授衔时配发的,而马褡子是我私下弄到手的。 打背包是中国军人的传统,基本技能。我偏偏不喜欢打背包,心生厌烦,特别是紧急集合的时候常常发怵。可是我在战斗连队生活了整整五年,紧急集合是司空见惯的事。大学毕业后,我被分配在团政治处工作,用不着经常打背包了,只是在下连队或部队拉练时才需要把背包打起来,幸好高炮兵不存在徒步行军的问题,背包打得马马虎虎就过得去了,更用不着急急巴巴的手忙脚乱。一天看“二战”电影,见外国军人使用的背囊很方便,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塞,背了就走。我到军需股找李和平助理员,他曾与我同连同排同班。我问他有没有外军用的那种背囊,那玩意儿用起来方便,想法给我一副。他说打背包是我军定型的操作,简约实用,不会改变,从未见过我军有背囊。李助理员善解人意地说有一种马褡子挺好用,有机会给我搞一副。果然他从军后勤部的军需仓库里给我淘来了一副马褡子。从此我工作调来调去都用这副马褡子装东西,非常管用。 说实话,这三件老军需品我早就不用它了,放在橱柜里几十年,成了“老宝贝”。每到搬家或“割、舍、离”的时候,老妻都问我要不要处理掉,我说,放着吧,当了二十多年的兵,留个念想吧。 天放晴朗,老妻把棉大衣、马裤呢大衣、马褡子拿出来晒太阳,这些“老宝贝”每年晒一次,否则会长霉的。下午,我正看电视,听老妻喊,老公,把晒的东西收回来。本来,把晒好的衣物放凉,用衣架挂回储衣柜就好,小事一桩。猛然,心生一念,过几天就是“八一”建军节了,不如按部队的要求把大衣叠起来,算是对部队生活的一种怀念。 我把军大衣摊在床上,细细端详了一番,还是那般熟悉,那般亲切,那般温暖,不禁思绪流淌,感慨良多! 我想起入伍下连队分到班里,放下背包,老班长教的第一件功课就是叠被子、叠大衣(海岛部队班里配发大衣)。后来当了副班长,整理保持好全班内务是我的责任,监督并亲自上阵折腾这些被服杂物,很费心思。 我想起当兵在海岛,寒冬的夜晚穿着它站岗放哨,查铺查哨,抵御狂风的肆虐。 我想起部队赴山区拉练打靶,穿着它带着电影组,翻山越岭到“落弹区”村庄给群众放电影,直到下半夜返回休息,棉大衣保我一路暖呼呼的。 我想起到寒冷地区带新兵,穿着它跑遍每一个新兵家庭,调查、宣传,保证兵员的质量,鼓励每一个新兵精神饱满地踏上军人的旅程。 我想起冬日的夜晚,四斤重的棉被上压着它,它的和暖伴随我度过一夜梦乡,廿年军旅。 我想起战友们像摆弄火炮枪械一样摆弄它,无数遍的折叠、抚摸、抹平,非要将它捯饬成一件完美的物件展示在眼前方才罢休。 不会忘记,那个年代军人穿着这身大衣,优越、自豪、风风光光。 部队叠被子,叠大衣有各自的高招,虽然方法细节不尽相同,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,把被子、大衣整成“六平十二直”的“豆腐块”。 我先把大衣展开铺平,努力回忆过去叠大衣的要求和手法,明显老了,手脚都不灵光了,但印象还在,兴致不减。我反复地折叠,不停地拉直抹平,用双掌挤压出90度角,一遍又一遍,就是达不到“豆腐块”的起码标准。我承认,老了。
叠好了,给自己打个分:59分到顶,不及格。 解放军《内务条令》规定:连队早操后用半小时整理内务。内务是军人整齐划一的体现,统一意志的体现,纪律严明的体现,军队战斗力的体现,从生活日常做起,一点一滴都不能含糊。
三十六年后再叠军大衣,一次复沓,一次怀旧,一次军人的回归。
九融配资-配资平台开户炒股-十大权威安全配资平台-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2022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